周 健 民
(2010年8月12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今天,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员会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8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代表全省八千多名农工党员同志们,向光临大会的中共江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及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光临大会的各兄弟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领导和各方来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80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农工民主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政治上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革命征程中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边,始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繁荣富强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上层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白色恐怖的阴霾笼罩全国。在这一形势下,一批仁人志士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教而不懈努力、顽强奋斗,并拟组织新党继续革命。1930年8月9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农工党主要创始人邓演达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明确提出了武力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农工为重心的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临委会成立以后,积极策划推翻蒋介石反动集团的活动,为蒋介石反动政府所不容。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遭蒋介石秘密杀害,英勇献身,年仅36岁。
在农工党失去领导核心、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农工党老一辈领导人没有屈服,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帮助和支持下,重整组织,继续前进,并逐步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与其并肩战斗。1935年11月,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确定了“抗日、联共、反蒋”的方针。从此,农工党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走上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新里程。抗战期间,农工党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在华东、华北、华南的抗日战场上,都洒下了农工党烈士们的鲜血。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在历史转折关头,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农工党始终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反对国民党的卖国、独裁、内战政策。1947年2月,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决定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合作,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配合解放军开展军事活动,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948年5月,农工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致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9月,农工党的创始人之一彭泽民等农工党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
建国初期,农工党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做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决议》,再次明确提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协的《共同纲领》为行动纲领。从此,农工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农工党遵循中共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明确性质、地位和作用,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特别是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的颁发,使多党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激发了农工党作为参政党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农工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显著。2005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5号文件,成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我党的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追溯农工党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农工党自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和兴衰就与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建设富强的新中国的历程紧紧连结在一起。农工党8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对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政治上不断认同、行动上不断靠拢的历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帮助、指导下不断进步的历史;是一部努力探索富国兴邦道路,历经艰难曲折而努力奋勇向前的历史。正如中共中央在致农工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词中所说:“中国农工民主党具有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自1930年成立以来,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农工民主党同我们党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密切关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的成就与辉煌,凝结着几代“农工党人”的艰辛与奋斗、智慧与心血。值此农工党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英勇献身的农工党的烈士们,尤其是农工党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邓演达烈士,我们谨向他们致以沉痛的悼念!同时,我们也深切缅怀为我党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已故的农工党前辈们,他们的学识风范、光辉业绩和高尚情操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在我们江苏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创党时期——1930年秋就建立了江苏省干部会和南京市干部会,在苏南的苏州、常州等地就有农工党组织的活动,是农工党最早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农工党江苏省级组织开展活动已整整80个春秋。建党初期,农工党在江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反蒋爱国运动。1947年,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成立了农工党常州城区工作委员会和南京市支部委员会,在中共的领导和支持下,宣传政策,收集情报,策动反蒋,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建国后,经过对南京和苏南组织的整理和整顿工作后,1953年3月,新行政建制下的农工党江苏省筹备委员会成立。
57年来,我们农工党江苏省委在中共江苏省委和我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思想建设、参政议政、组织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素质。我们始终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广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结合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政协和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工作,不断强化参政党的责任意识,巩固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
为了继承和发扬农工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历届省委均高度重视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在省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下,省委重新修缮了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邓演达烈士殉难地,并将其与陈列邓演达烈士事迹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中山陵邓演达烈士墓一起作为农工党党史教育基地;新建了位于海门市三阳镇的已故中央主席季方史料陈列馆,这四个党史教育基地,为全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省委最近还建立了农工党史教育长廊,支持并参与了电影《铁血丹心——邓演达》的拍摄。8月9日上午,该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农工党中央纪念农工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举行了首映式。
我们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成效。农工党江苏省委和中央学教活动试点单位农工党无锡市委的工作都得到了农工党中央和中共省委统战部的高度肯定,不仅全党学教活动经验交流会在江苏举办,我们还作为农工党和江苏唯一的民主党派省级组织代表,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我们一直将理论研究作为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组建全省理论研究网络、布置重点研究课题、举行工作研讨会议、组织学习报告和辅导讲座、开辟学习交流专栏、编印理论研究论文集,采取各种方式努力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并多次农工党中央的表彰。我们的党史研究专题组积极挖掘、抢救和整理农工党史,自编的党史教育宣讲光盘被全国很多兄弟省级组织和支部使用。我们撰编的《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苏革命活动史迹汇编》为推动我省思想建设增添了一份重要教材。
当前我们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活动,并以迎接农工党成立80周年为契机,强化思想建设力度、社会宣传力度,精心策划组织了“12个一”主题纪念活动,该项工作在农工党中央常委会上做了专题介绍。
——围绕中心,积极参政议政。农工党江苏省委始终牢固树立参政为民的核心理念,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民意,紧扣社会热点,发挥群体功能,积极探索参政议政工作新思路,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数十年里,我们将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和“三农”问题作为参政议政工作重点,每年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调研活动。同时,我们还密切重视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和民生问题等方面的调研参政工作。
1998年,省委《关于尽快出台江苏省职业病防治管理法规的建议》作为我省以党派名义提出的第一件立法案,最终促成了江苏省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职业病防治管理条例》的颁布。2004年,《关于加强血防工作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建议案,同时促成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2006年,向时任省长梁保华提出关于江苏“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五点建议,受到了高度重视。同年,朱兆良主委提出的《拓宽思路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2008年,《关于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的建议》作为省政协主席督办提案,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