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化,“循环而不经济”、“环保而亏本”等问题日益显现。农工党苏州市委经过调研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于环保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资,目前已有环保和经济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和奖励措施,但对于减排设施的日常运行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支持。根据简单测算,深度处理一吨水约需要增加0.1-0.5元的成本,而单靠中水销售来解决运行成本问题在现阶段还是不现实的,多处理一吨就要多一些支出,没有经济来源难以为继,因此出现了有钱建、无钱运行的尴尬情况,许多高等级的处理设施成了参观的摆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财力的充实,目前各地均建立了数目庞大的环保基金,以苏州为例,市政府一级以及各县市设立的环保污染防治基金总量已超过了2亿元,总量颇为可观,但这些基金大部分均用于环保设施建设的一次性补贴,对于总量削减的可持续性运作支持不大。
为此,市委呼吁政府要设立“环境容量基金”,专门用于购买在企业达标排放基础上通过深度处理而削减的排污总量(不仅限于水污染物,还可扩展到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将环保减排资金的使用从“一次性奖励”转变为“持续性补贴”,从而提高减排措施的可操作性,通过实质性的经济手段帮助企业降低环保成本,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减排总量招标等形式进一步优选低成本、高水平的减排技术,同时建立政府的环境容量库,为建立排污总量交易市场创造良好条件。(蒋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