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璀璨的长河中,乐队伴奏是不可或缺的韵律底色。文戏里,吹管的清越、弹拨的灵动与拉弦的婉转交织,于丝竹间勾勒戏剧情致;武戏中,打击乐如雷霆铿锵,以鼓点的急促、锣钹的洪亮激荡舞台张力。“一台锣鼓半台戏”的俗语,道尽打击乐的分量——缺了这铿锵节奏,戏里的豪情与张力便失了大半魂魄。当目光聚焦扬剧这一地方戏曲瑰宝,在其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中,“锣鼓战将”王兆奇以鼓为笔、以钹为墨,在扬剧的韵律天地里挥洒技艺,书写了一段炽热而厚重的艺术人生。
一、忆往昔:七年磨剑,少年执槌逐艺梦
1981年,17岁的王兆奇怀揣对戏剧音乐的满腔热爱,凭出众的鼓手专业成绩,考入扬州地区文艺训练班(后发展为扬州戏剧学校),师从专业导师葛学容、张家本,从此开启系统求学路。回忆那段求艺岁月,他曾感慨:“在学校的七年,我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全扑在练习上。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鼓槌敲断一根又一根。”彼时他是班上年纪稍长的学生,老师偶尔玩笑式 “允许谈恋爱”,父母也频频催婚,可他始终心无旁骛,不仅专注打击乐训练,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子乐器贝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夯实艺术根基。
七年深耕,王兆奇实现了艺术感悟的质的飞跃。他不仅精准掌握打击乐器不同音效的舞台作用与表现力,更深刻吃透“开唱锣经”“出场锣经”“身段锣经”“道白锣经”等各类技法,能与演员形成丝滑默契。在他的锣经伴奏下,演员上下场的步伐更具韵律,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更鲜明立体,故事的连贯性自然延伸,让整个舞台呈现愈发淋漓尽致。
二、品当下:四十载坚守,创新深耕扬剧魂
1988年,王兆奇顺利入职扬州市扬剧团,从青涩的鼓手学员,到成熟的演奏员,再到扛起乐队指挥与作曲重任,他在扬剧领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扎实。早期扬剧受地域方言与辐射范围局限,受众多集中在乡镇百姓与基层工人群体。2005年左右,剧团为推动扬剧发展,围绕 “提升戏迷审美、创新剧目”展开调研研讨,“周周看扬剧”项目也进入筹划阶段。面对这一关键节点,王兆奇明确表态:“作为中青年演奏员,我们要扛起承上启下的责任——既要懂打击乐的核心作用,更要摸清其发展脉络:从样板戏时期的改革,到古装戏的程式化呈现,再到如今的理性运用,每一段都值得深研。”
秉持这份认知,他在坚守扬剧锣经特色的同时,大胆借鉴他类艺术精华:《安寿宝卖身》中,借鉴淮剧板鼓独奏,在“寿保就要离开为娘”唱段催泪共情;《史可法》里,学习电视剧手法,用排鼓、磬等乐器依人物场景塑造独特音乐形象。他深知打击乐的不可替代性——既能配合旋律乐器营造千军万马或万籁俱寂的场景,又有《四击头》《住头》等专属效果,如《沙家浜》中以锣经凸显英雄气概。在《沉江》一折中,他更以《乱锤》结合旋律音乐,将史可法的悲怆与大义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十载舞台生涯里,王兆奇的艺术成果丰硕:作曲的《板桥作画》《孟丽君》《安寿保卖身》等剧目广受好评;司鼓的《史可法》《真假二十四小时》、电影《衣冠风流》、26集电视剧《十把穿金扇》、像音像《吴汉三杀》等作品,屡获大奖。从持续 20 年的“周周看扬剧”文化项目,到省内外艺术赛事,再到扬剧团出访法、韩等国的海外演出,都离不开他的身影。而扬剧也在他与团队的创新中不断突破,吸引了大学生、高知群体等新观众,彰显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三、揽荣光:耕耘不辍,硕果映证赤子心
2000年,王兆奇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始终以高标准提升艺术素养与理论水平。作为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支部原副主委,他深耕本职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牢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为剧团与扬剧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舞台上,他以精湛司鼓技艺与演员相互成就:《真假二十四小时》获评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史可法》获省第三届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及省“五个一工程奖”,《县长与老板》亮相世界戏剧节并获优秀奖,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李政成)所有参赛剧目亦由他司鼓。身为副高职称从业者,他甘当人梯,在学员演出的《百岁挂帅》《白蛇传》中担任指挥,助力学员在省、市赛事获奖;2009 年起受聘为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锣经课教师,为培育扬剧人才倾尽全力。此外,他还多次承担国家领导人招待演出任务,2014年随《白蛇传》剧组代表江苏省艺术团赴韩国交流。
这份坚守与付出,让荣誉接踵而至:2014年获评扬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15年获“扬州市十佳艺德标兵”称号,2019年因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系列文化活动表现突出获通报表扬,2018—2020年工作中因贡献显著获记功奖。每一份荣誉,都是他赤诚艺心的最佳见证。
四、望前路:退而不休,薪火相传续新篇
2024年,深耕扬剧舞台数十载的王兆奇,在掌声与敬意中光荣退役。告别熟悉的司鼓岗位时,他没有封存技艺,而是主动将聚光灯让给悉心培养的徒弟,以“传帮带”的赤诚搭建起艺术传承的接力桥。
退役后的他,艺术脚步从未停歇。在淮剧演出现场,他常为年轻演奏员指点锣经细节,分享跨剧种打击乐融合经验;在扬州的群众文艺活动里,他是活跃的“艺术螺丝钉”—— 社区票友排练场、文化广场惠民台,总能看到他带着锣鼓器械到场,手把手教爱好者技法,让传统打击乐走进寻常生活。
从少年执槌的逐梦人,到深耕舞台的“锣鼓战将”,再到退而不休的传承者,王兆奇的一生,都与扬剧的锣经、鼓点紧紧相连。他以鼓槌为媒,让传统打击乐在创新中焕发活力;以赤诚为念,让扬剧艺术的薪火在传承中绵延不息。这曲用一生奏响的“锣经人生”,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史诗,更成为扬剧文化长河中一段动人的旋律,激励着更多后来者为地方戏曲的繁荣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