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南通大学第一支部于2025年8月1日组成调研组,赴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开展专项调研。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肩负探路先行重任;南通作为经济大市,农业资源禀赋优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如何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有效集聚先进要素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江海大地落地生根,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基层实践,总结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经验与挑战,为江苏及南通农业“挑大梁、走在前”提供智力支持。调研组由南通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冯俊带队,通州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吴益祥、中共十总镇党委组织委员姜吉庆等同志一同参加调研。
调研组一行受到育民村党总支书记许宏飞的热烈欢迎。在许宏飞陪同下,调研组实地考察了育民新型合作社,详细了解了该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作为当地农业亮眼名片的“亭石河”生态大米生产基地,其产品曾获“通州好大米”金奖,凭借高产、抗病、口感佳等优势深受市场欢迎,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基地内,机械化、自动化、智慧化生产场景随处可见。新式农机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水稻收割、烘干等环节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让农户真切感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效益提升。
随后,调研组参观了“江海稻作文化馆”。馆内丰富的展陈资料生动展现了本地稻作文化的历史脉络,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在稻作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加深了调研组对当地稻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座谈会上,调研组与镇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共十总镇党委组织委员姜吉庆介绍了十总镇发展情况。他指出,十总镇区位优势显著,通洋高速、绕城高速于骑岸枢纽交汇,是贯通南北、连接内外的重要枢纽,也是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镇。姜吉庆强调,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他表示,十总镇将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品牌主体,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牌;同时,加强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参与地标农产品展销及文化节庆活动。
围绕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引聚乡村人才等议题,冯俊提出建议:一要强化品牌引领,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联合电商拓展渠道,结合农旅融合打造“田间体验+产品直销+文化传播”模式;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种植、加工、包装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要创新人才政策,联合高校定向培养,吸引本土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生力量。
调研组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聚焦核心环节:持续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力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监测、资源调配中的应用,加快普及绿色低碳技术,通过精准施肥、智能节水等降低面源污染,实现生产高效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同时,要通过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做大蛋糕”,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让良好生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
双方一致认同,深化校地合作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农工党南通大学基层委员会和第一支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高校组织,将切实履行参政议政、服务社会职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广大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育民村可作为支部的实践和研究基地,为科研提供样本。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江苏和南通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彰显新时代民主党派高校基层组织的责任与担当。
(冯俊,南通大学第一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