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瑜(苏州)
今年8月9日,是我党建党80周年,我是1980年接触农工组织,1981年批准入党,与农工结缘三十年。
一、农工党的历史比我的年龄还长
1927年革命前夕,一批戴眼镜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邓演达等领导人为贯彻孙中山的“联俄、联供、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组党,1930年8月9日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我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我们这个坚定的朋友,从此我党参与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老一辈农工党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其领导下,众多优秀的农工儿女无怨无悔地献出了家庭、青春、生命。新中国诞生前夕,农工党从香港迎着曙光来到北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定了自己的前途,明确了今后的任务。农工党内有中国多个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总体格局的一个参政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
我是1936年7月出生的,1955年8月走上工作岗位的。1951年秋,苏州教育界中的夏保宗、吴凤仪、张慧贞、周秉璋、钱九龄五位前辈成立了农工党苏州小组,苏州农工党的历史比我的年龄还要长。
二、加入农工是我政治上的归宿
1955年8月,我从江苏省新苏师范毕业,分配到苏州少年儿童文化馆(苏州市少年之家前身)工作,至1996年8月退休的42年中,我听从组织分配,先后调动工作20余次,曾在平江区文教科教研室,平江区少年之家,平江区文化馆工作过;曾在北塔区、平江区教育卫生科工作过;文革期间曾在苏州市42中(文革中的苏州师范)、38中,市三中当过初中、高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80年后工作调动不再频繁,比较稳定,与农工党平江小教支部主任冯绛霞有了接触,加上我所在的苏州善耕中心小学校长郑守一(农工党员)与我是邻居,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阅读了农工党刊、党章,了解党史,经当时农工市委夏保宗副主委谈话后,1981年批准我加入了农工党。
人到中年,我找到了政治上的归宿,从自己解放前后的切身感受中,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也一定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的总格局,也就没有我们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加入农工党后我想自己不是英雄模范,不是科学家,著名人士,只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不会给组织增光添彩,不给组织脸上抹黑,这一点是应该而且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广大教师和各级领导对我的评价是:“到底是农工党员,就是和一般教师不一样!”很快我成了区语文教师中的骨干,担任了区毕业班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直至退休。
三、支部业余办学,适应社会需要
1985年5月,我所在的农工平江小教支部,积极响应农工苏州市委号召,开展社会服务,与农工平江退休支部联合举办“苏州市平江前进少儿外语(业余)学校”,利用星期天休息日,借用小学校舍,从最初的两个英语班办起,直到拥有英语、日语、书法、奥数、作文、辅导、电子琴等19个班级的规模,全盛时还帮助农工沧浪小教支部在沧浪区办了分校。在我主持业余学校的10多年中,发挥退休教师余热适应社会需要学习外语的热潮拾遗补缺的做了些工作,同时也为两个支部提供活动经费,1997年初,由于我已退休,听从农工市委安排到农工市委举办的“苏州前进诊所”去主持工作,把业余学校并入市委举办的“苏州前进业余学校”,学校结束时结余四万元,分给两个支部作为活动经费,由于支部有了活动经费,可以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支部有了凝聚力。
四、农工党委我提供参政议政平台
1986年开始,我连续三届当选为平江区第九、十、十一三届人大代表,我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利用寒暑假走访选区,听取选民心声,写成建议、意见,切实为选民办过一些实事,还持“代表证”个人视察走访区属工厂、学校、机关,约见区长、文教副区长、文教科长、卫生科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向他们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对话,请他们帮助群众解决要求解决的问题。1989年3月在平江区人大十届四次大会上我联合其他9名人大代表联合提出《在全区开展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做青少年表率》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提案,受到中共平江区委的高度重视,当年5、6两个月,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这一项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在每届召开的人大代表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区人大工作研讨会上,有6次我做了交流,有一次以老代表身份为新当选代表履职时作了辅导;平时结合代表工作向《苏州人大》、《江苏人大》刊物投稿,先后录用16篇,其中3篇分别被1994—1996年度好稿件评选为三等奖,获荣誉证书,还获得过1993年区人大宣传工作先进奖,1994年、1996年区人大通讯报道二等奖等荣誉。
1996年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平江退休支部,1997年换届时担任支部主任直到现在。刚退休时学校准备返聘我,也有家长请我当家教,但我放弃了这些挣钱机会,将余热一心一意奉献给农工组织。1998—2001年连续4年被苏州市惩治腐败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聘为“苏州市民生评议行风评议员“分别对苏州市卫生、国税、教育、工商系统进行行风评议,从1995年—2003年连续8年担任苏州市卫生局行风监督员,在这些参政议政活动中,我发挥了一个农工党员应有的作用。
我还担任过一届农工苏州市委三胞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任期中每年执笔写一份三胞工委的调研报告,2004年写的《关于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的建议》,经农工市委写成两会提案。
退休后,我从一项项社会活动中退了下来,牢记自己是一名农工党员,是退休支部的主任,我带领支部40余名成员响应农工省委、市委号召,开展“评优创先”活动。1998年和2003年,支部获苏州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被表彰为先进集体。2001年、2005年两次获农工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组织。1998、1999、2001、2003、2004、2007、2008、2009年获农工苏州市委表彰或先进组织荣誉。2005年获农工苏州市成立50周年先进集体表彰。
在我党成立80周年之际,我要牢记周恩来总理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学习和接纳新思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发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发挥一名农工老同志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