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华 陈敏新(常熟)
“怎么办?”手术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她,“时间就是生命”,她当机立断,“拿手电筒来!”就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她就是赴四川省土门镇援川医生、农工党党党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杨红。此刻她正在土门镇为一例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手术过程中突然断电,这在大医院都有应急预案,绝不会耽误手术,但是在落后的震区没有备用电源,如果不马上实行缝扎止血,有可能导致术中大出血。杨红的当机立断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如今,已载誉而归,回到常熟的杨红和我们娓娓道来她在震区土门镇期间的经历和看到的点点滴滴。
初到第一天,迎来三个小生命。
在油菜花盛开的三月,杨红离开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和工作繁忙的丈夫,来到土门镇卫生院妇产科进行为期一月的指导工作。
初到土门,四处依然可见地震中损坏的建筑物,有的倒塌在路边,有的摇摇欲坠,这让杨红想起电视上看到的一幕幕地震场景,想到那些饱受伤痛的四川同胞,使她更加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在土门卫生院任职的第一天,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遇到了妇产科叫急。当地医院领导急冲冲赶到病房找她,说“主任,手术室一剖宫产患者产后大出血。”话音刚落,杨主任只觉脑袋“翁”的一响,“这里没有血源,咋办?”她一路小跑冲进手术室,心里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能急,要沉着冷静!目标只有一个:抢救患者!按摩子宫、加强宫缩剂、加速输液、监护等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上去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产妇的脉搏逐级有力了,血压上升了,出血量减少了,终于转危为安。杨红主任清晰的记得她当天完成了三台剖宫产术,为灾区人民顺利迎接了三个新的生命。她告诉我们,每当她疲惫不堪地走出手术室,看到一双双对医生充满感激的目光,突然感觉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乌有,此时此刻,她倍感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自豪!
无愧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
当问及杨红对支援灾区的感受时,她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责任,“无愧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她坦言刚到灾区,无论是生活习惯、气候条件还是工作环境,对她都是一个挑战。但就是因为责任,因为对病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她慢慢适应了这种逆境中的生活,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拯救生命的工作中,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开展工作的初期,杨红主任发现当地许多医疗技术和综合治疗几乎都是空白,她深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提高当地医生的专业技术,解除患者的病痛。因此,为了加强当地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和辅导,杨红主任坚持坚持每天带教查房,参与并指导妇产科各种手术、复杂危重患者的抢救治,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在手术中,遇上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及输卵管伞端造口术等难度较大手术,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手把手地带教,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除了睡觉时间,她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土门镇卫生院,有时候刚吃上口热饭,急诊一来,二话不说丢下碗筷便跑往医院。杨红主任说,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有的技术、经验全留在那儿。援建一月,杨红和当地的医务人员共同完成三十余台手术,看到一个个患者康复离院 ,她深知所有付出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一个多月的援川岁月,如今已成为了杨红医生心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份生命相许的真情。她所在的医疗卫生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严谨敬业的作风,圆满完成了所担负的援川任务,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赞誉,当地媒体多次对他们的感人事迹进行报道宣传。杨红最后告诉我们,这短短的40余天时间里,使她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在大灾面前,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可以如此的凸显;党和政府的爱民、亲民、为民,可以如此快捷有力;白衣战士,在关键时刻,可以如此团结与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