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树(常州)
我结缘民间文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我被批准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武进县第一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1983年北京《民间文学》月刊发表民间故事《鸟叫六稞齐》,至200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民间传说故事为素材再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兰陵白泰官》,我先后在全国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民间文学作品80余万字,出版民间故事集《相思草》、儿童文学集《跳窗的大鲤鱼》等专著5部。三十多年来,我几乎把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文学创作上,读书与写作成了我朝思暮想、无可替代的伊人。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但对我来说,是“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但民间文学于我而言,确实是我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伊人”。
民间文学是个别有一种美丽和神秘的伊人。伊人在何方?伊人在民间,伊人在天涯,伊人在人民的心间,寻觅伊人的最佳途径是采风。三十多年来,在我的民间文学采风和写作生涯里,我有幸得到了多位领导、良师益友、报刊编辑、乡亲父老和关心我创作的朋友们的诸多帮助和支持。古稀之年忆往事,真的是“五味俱全,百感交织。”
运河采风终生难忘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伟人毛泽东论文艺的经典哲言。对民间文学而言,“采风”是深入生活源泉的一种举足轻重的方式。
三十多年间,我参加过两次真正意义上的采风活动。第一次是1983年深秋,当时我在武进县新桥中学任语文教师,有一天收到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来的通知,要我参加江苏省文艺家协会和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组织的的京杭大运河采风活动,时间30天。
这次采风的地点是京杭运河的江苏段沿线。参与者在苏北高邮县水利局集中,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春阳、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国范,为我们作了采风指导报告。我和无锡的吉维明、镇江的郑政平三人作为省民协的代表,从与江苏接壤的山东微山湖,直至与浙江接壤的杭嘉湖,沿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进行全程采风。
首次参加这样的长时间、大型采风活动,我们心里充满了新鲜感。沿途采访的对象,不问男女老少,不论职业职务,只往故事堆里钻。一路上,城市乡村、街巷村舍,工农渔商,走到哪里,食宿就在哪里故事多半天一天不着急走,故事少连夜换地方。我回到南京,整理采风稿花了一个星期时间。采风活动后不久,省民协主席马春阳便将我借调到省文联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了《乡土》报的故事版编辑。该次采风的成果,我1991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故事集《相思草》一书里多有体现。
我得到的第二次长时间采风机会,是1991年早春二月。省民间文艺协会主席马春阳和原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唐如浴两位老领导对我说:准备出版一本汇集京杭大运河沿线重点特色景观、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的民间故事集,因我参加过江苏京杭大运河段采风。于是,便邀我单人独骑,一边组稿一边采风。
京杭运河别称“皇帝运河”,它与万里城城齐,名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运河沿线,风光旖旎,风采迷人,人文显赫,故事动人。任务艰巨也诱人,更为幸运的,是我因此结识了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民间文艺家,他们的高尚风范,执着事业精神,提携后人的襟怀,使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此行我深感“文人相亲”的浓浓情意,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沿途所至可谓是“春满采风路,情意暖心间。”
第二次采风所得文稿共60多万字,成果的主要部分选收在马春阳、唐如浴主编的中国第一部京杭大运河风光传说故事集《京航运河之光》,全书73万字,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学路艰良师提携
在我的民间文学和文学创作生涯里,从本质上讲,上海文学报刊的编辑帮助,是我终生难忘的,《萌芽》杂志是搀扶着我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位举足轻重的良师。上海的文学报刊似乎与我特别有缘,《萌芽》月刊外,《儿童时代》的资深编辑王珏老师对尤其关心。他和我师生情深,“两地书”谈创作、谈生活、谈做人。王珏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多封书函我至今完好珍藏着。1983年深秋,我参加第一次京杭运河采风刚回到南京,他就特地由沪至宁,约我在南京军区招待所见面,是夜我们彻夜畅谈。其中,一个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修改和发表的观点,我至今记忆犹新,相互看法完全一致,我至今依然认为正确: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必须忠实记录”,作为研究当时当地的民情民俗资料保存,这是完全准确的;但是,文学报刊作为民间文学作品公开发表,根据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高于生活”的加工和再创作,同样是必须和必要的。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好儿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童话报》,以及《少年报》、《少年文艺》等发表的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作品即是如此。遗憾的是,多位老师我至今未能谋得一面。此外,我还有幸多次参加江苏人民出版社和省作协组织的笔会和创作会议,得到了多位德高望重的文学艺术家的指导和帮助。
结缘民间文学三十年来,我深感民间文学事业的艰巨性与重要性,中国民间文学的泰斗钟敬文老为之付出了毕身心血,称“民间文学事业,是人民的事业”。2002年月10日,被誉为“国瑞文宗”的钟老以百岁高龄逝世,世誉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与郭沫若、老舍一道满腔热情地筹组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创办《民间文学》月刊,周恩来总理曾亲书条幅“为建设人民文艺而努力”相赠。钟老一生志存高远,他在95岁高龄时写的《自寿诗》里表述心怀说:“事功未竟意难安”。他对民间文学事业更是充满憧憬和期待,2001年9月他在《拟百岁自省》一诗里,铭志地写道:
“历经仄径与危难,步履蹒跚到百年。
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
宏思筠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
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自有后来贤。”
古稀之年的我,在民间文学的领域里也已耕耘三十多年,说自己“一事无成人渐老”当然不甘心,但面对民间文学一代宗师、声播海内外、高凤亮节的钟敬文泰斗,自己的确有“面对沧海海难为水,仰视巫山莫说云”的惭愧!艺天至境,愿包括我在内的有志于民间文学的同仁们以钟志百岁自省诗为座右铭,勤奋耕耘,更上一层楼再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