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强(常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知不觉中离自然健康、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越来越远:出门以车代步、冷了热了开空调,灯越点越亮、电视机越换越大。这种高能耗的现代享受型生活方式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全球变暖危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自身的健康。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简言之,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生活的点滴入手。譬如说,少买衣,有选择。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少吃肉,多吃素。如果每个月少吃1千克的肉制品,那么一年将会减少碳排放量452.6千克;少开车,多走路。每周少开一天车,一年将会减少碳排放量425千克。再有,如避免过度使用电脑、双面打印、夏天将空调温度调高1-2度、将洗澡水温度调低1-2度、洗菜水循环利用、用节能灯、不吃口香糖、使用环保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并尽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这些小细节、小行为既减少消耗的能量,还减少了垃圾,也有利于我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然而,要全面实现低碳生活,让这些“细节”变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重要渠道,还面临着生活方式粗放、相关制度不配套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起到引领作用,可以在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制订相关行业的绿色标准,综合利用税收、价格、经济补偿等刚性制度,来约束人们节约能源,推进节能措施的有效落实,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新闻媒体、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等,通过张贴宣传画、印发低碳生活家庭手册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生活实践方式,使“建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将低碳生活方式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安排课时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从小就培养起孩子们的社会责任心。以此来逐步引导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让这个看起来高深的概念转化为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