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呈兴(昆山)
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医疗事故明显减少,但医疗纠纷却成倍增加,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并呈现暴力倾向。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这已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和医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尽力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医患关系现状
1、医患双方互不信任 一方面,很多患者对医院越来越不信任,怀疑医生误导患者花费高额医药费,认为医院拿回扣,医生收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甚至有的病人一边接受医务人员诊治,一边录音、录像以便日后取证。而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诊治也存在防范心理,为避风险,采取自我保护的“防御性医疗”行为,不愿施行风险较高的治疗手段,降低了医务人员对医学创新的热情。从前,医生常说:只要有1%的救治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现在几乎没有哪位医生敢说这句话了。
2、医疗执业环境恶化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焦点、热点,似乎其一切根源都在医院,都在医务人员。带着怒气的患者及家属把医院和医务人员当成了出气筒。有些媒体的渲染也推波助澜的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医疗工作是高风险工作,“白衣天使”们没有魔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则,有时他们尽最大努力,也无法满足患者的救生欲望和要求。
据2004年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进行调查显示,2000~2003年间,每家医院平均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打砸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北京医师协会统计是:北京市的71家大中型医院3年间发生医务人员被殴打事件500起,其中90人致伤残。如此很不正常的医疗执业环境,极大的挫伤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为患者服务的热心。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为社会和谐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小影响。
3、医疗纠纷处理困难 主要难点有二:一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处理医疗纠纷的平台;二是缺少象铁路、民航部门的事故处理有一定的限额范围。当前医疗纠纷的处理缺少一个医患双方都能接受、且能快速接纳、处理的机构。一旦纠纷发生,当事的双方很难沟通。患者家属往往集结成群,威胁医生,围堵医院,迫使医院出于对压力、舆论、名誉、和维护正常医疗秩序考虑,只能采取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态度来息事宁人。目前,全国最高判例是陕西某法院判决医院赔偿患者760万元人民币。高额的赔偿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风险,最终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问题产生原因
1、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虽然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医患和谐,医生的社会信誉也很好。为什么,因为那时的医生要做的只是给患者看病,医务人员的工资及医院发展资金全由政府全额补贴。医患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可现在因为国家的财政补贴有限,医院必须通过市场化操作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市场化的生存法则决定了医院市场化的运营制度。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大多数人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他们看病非常的不容易,而且医疗消费又属于刚性消费,且消费的金额自己还决定不了。很多患者因此被拖入艰难的境地。所谓医院“黑”或医生“黑”,归根到底是患者及家属对看病负担过重的不认可。如果再赶上治疗效果不好,患者能不恼怒吗?直面他们的医生自然就成了首先被迁怒的对象。
2、患者的医疗期望值过高 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崇拜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医疗的期望值。相信只要采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手段,就能完全治愈自身疾病,而这远远超出了医学科学所能达到的程度。如国内外一致认为医疗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成功率也只在70~80%之间,与居民的期望值相差很远。在此情况下,只有实际效果超过期望效果时,居民才会满意,而一旦低于期望效果时,冲突就会发生。
3、医疗保障体制还不完善 一方面医疗保障覆盖率还不高,另一方面个人支付的比例仍较高。一旦生病,家庭负担重,因病致贫、因病积贫现象十分突出。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重要因素。
4、新闻舆论导向有问题 一部分医务人员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医务人员形象。但是,近年来正面反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实在太少,而对个别医德败坏的医生的曝光有加。造成了全社会对医务人员不利的舆论导向。事实上,当诸如“非典”一类的烈性传染病侵袭时,大多数的医务人员也都义无反顾地冲到他们应该到达的位置。新闻单位报道医疗纠纷时,应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医学科学,不要随意削弱公众对医院的信赖度,以维护医院形象。引导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医疗环境。
5、医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疲劳 如果医生能够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多为患者考虑,医患关系也不会如此恶化。但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影响医生的价值取向。在以金钱来论成败,拿金钱作炫耀的社会风气里,医生也必然受其影响。另外,由于医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急病患,遇到生离死别,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容易产生情感疲劳,对患者的疾病不够关心,很容易引起患者不满。还有医院的管理机制,药价虚高等问题绞合在一起,使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当前医患关系 “三痛”现状——政府头痛、医生头痛、患者头痛。
三、建议对策
1、现行的医疗处理程序一般包括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卫生行政机关处理和调解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个途径。但现实情况是医疗纠纷90%以上以吵闹解决(现代护理杂志07-06-09)。患者家属不愿通过自行与医院协商解决,也不乐意通过行政机关调解解决,更不愿提起诉讼,因此,首先应立法明确医疗纠纷的处理机构(如像铁路、民航事故由铁道部、民航局处理那样),避免医患之间的直接对抗。坚决遏制医疗纠纷的暴力性倾向,依法维护公共秩序,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
2、建立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强化医患双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的意识,依法维护患者、医生的权益,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改善执业环境。
3、医疗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医疗部门的行业自律,改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依法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关心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多种问题。合理调整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稳定医护人员队伍。
4、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5、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6、尽快建立贫困病人紧急救治的事后补偿机制。避免“见死不救”的恶性事件反复重现,严重影响医院形象和医患关系。
不论是医生还是普通百姓,不论是职务高低或享有金钱的多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患者,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作者为昆山市直属支部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