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顾奎兴(省直)
所谓看病贵无非是指医药费用上升过快,病人看病时要拿出比以往更多的钱。“看病贵”并非是中国大陆特有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医药费用上升也惊人,在所谓的福利型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要想在公立医院看病,享受公费医疗则要耐心又耐心,如乳腺肿瘤病人要等上几个月才能手术,不少病人最后还是去了私立医院,其费用往往是公立医院的好几倍。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医药费用虽有上升,但远没有国外、境外快,因此,在我国南方或上海等沿海城市医院经常会接诊来自国外、境外的病人,其主要原因是医药费用较他们所在地要低廉得多,医疗技术及其疗效也并不差,还有我国的传统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的“看病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全球医药卫生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和药品的更新特快,如CT、MRI、PET-CT等诊疗设备更新换代,其价格不菲,如以上高、精、尖设备,按常规使用期限只能7-10年,平均每年的折旧费几百万,按目前的收费标准,每天需检查几十人至上百个病人才能够本。再说一种新药的研发要花费十年以上,其成本极高,即使是买国外的药品生产专利费用也很高,尤其是治疗癌症的一些分子靶向药物,一天的用药费用常需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其次是人们缺乏健康投入意识。我国改革开放前,干部有公费医疗;工人有劳保医疗;农民有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政府长期在医疗保健上包得过多、过宽。改革开放以来,有段时间政府在这方面“逐步断奶”,医药卫生有“市场化”的趋势,看病需要自己付一部分钱,但人们由于缺少健康投入意识,一时很不适应,拼命喊“看病贵”。
三是一些病人盲目求新求高,往往不愿接受普通的常规诊疗,而一味追求大医院、大专家、新设备检查和高档药品。
四是改革开放后,药品价格基本放开,经营市场化,缺乏专营,造成营销“自由化”,层层加价、促销等,药品价格提升是“看病贵”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五是医患关系不正常,增加了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一些病人尤其是住院病人,增加了许多检查项目,从而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众所周知,现在病人住院的检查常规从“五脏”的功能到梅毒、艾滋病和各种肝炎的血液检查几十个项目,应该说这是对病人负责,同时也是对医务人员自己身负责,但确实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成了“看病贵”又一个因素。
如何应对上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个人管见如下:
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十三亿人口,国家难于承受全民医疗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即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应按一定比例的健康投入,这个比例可以根据国家财政、单位性质、职工工龄、工资等要素决定。特别是那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只能由多方分担。
二、按照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国家应加大对急、慢性传染病的控制的投入,加强机构、人才、设备建设,分别制订三级疾控中心的建制,提高他们的应急能力。国家应对突发性、灾难性威胁人民健康乃至生命的重大事件负责;要对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
三、加强医药卫生的科普和健康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防病、治病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投入理念,防止“病急乱投医”和盲目追求“大医院”、“大太夫”和所谓的高档药品、滋补品,减少不必要的医药消费。
四、加强常用药品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解决药品政府定价和药品专营的问题。各类药品,尤为常用药品要合理定价,挤干水分,实行专营。杜绝在药品营销中各种腐败现象。
五、发挥各种渠道对医疗卫生投入的积极性,扩大民营、合资办院规模,增加各级医院的活力和竞争力,可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疗效,方便病人就医。
六、强化医院管理,特别是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合理、规范诊疗和药品使用,加快床位周转和设备维护,降低医疗成本,逐步改善、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作者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