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市宣
2008年初,作为苏州医疗界的一名青年志愿者,苏州市市立医院东区农工党支部成员、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时建明,肩负苏州人民的嘱托,带着父母妻子的依恋,登上了前往陕西的列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扶贫支医行动。这是苏州市派出的第七批赴陕西榆林扶贫支医的青年志愿者医疗队,共有4名医生,由时建明任组长,分别在榆林市四所县级医院,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建明被分配到了榆林市最西端的定边县人民医院。
敬业实干表达对老区人民的深情
定边,为"底定边疆"之意,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2008年3月26日,时建明随医疗队来到了陌生而又神秘的定边,不顾长途跋涉的舟车劳顿,第二天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虽然当地漫天风沙的干燥气候和重盐重辣的饮食习惯,以及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等诸多考验,让来自江南水乡的时建明极不适应,但是他不讲条件,勤俭简朴,医院安排他在县宾馆吃住,可他为给医院节省开支,执意住在医院、吃在医院,医院多次给予他生活方面的特殊照顾,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来到这儿,就是咱们医院的普通一员,不需要特殊待遇。”
时建明一到医院就深入科室病房熟悉医院运作流程,向相关科室人员询问了解当地患者分布和病情状况。不嫌脏、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为陕北老区人民服务,不论白天晚上,随叫随到。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要求,他甚至放弃了休息时间,双休日、节假日照常上班,有时还带病工作。他既要接诊门诊病人和到住院部查房,又要给病人安排手术,还在业余时间开展学术讲座和健康教育,一年来共接诊病人6000余例,不定期科室讲座40余次,不断开展新项目,多项化疗方案填补了当地医院肿瘤治疗的空白。
时建明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接待好每一位患者,对每位患者都耐心仔细地询问、认真检查,视病人为亲人,让每位患者都慕名而来,满意而归。他对病人和蔼可亲,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苏州人民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无限关怀,他那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赢得了老区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让病人能够活得有尊严
时建明从事的肿瘤化学治疗,对于这样的偏远地区医院而言几乎是空白,该院没有开展肿瘤综合治疗工作,也不具备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肿瘤病人大多到银川、西安及北京诊治,因外出治疗花费太大,许多贫穷的患者就无奈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回到医院的肿瘤病人大部分是很晚期的,正在忍受着癌症所带来的巨大痛苦。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时建明深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解除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能够活得有尊严,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这首先要解决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加强医务人员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摆脱经验医学的束缚,坚持以遁证医学的理念来武装医务人员,将癌症止痛重视起来,强调对人的关注应该贯穿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病”本身。因此他在全院进行了“癌症疼痛的评估和治疗”、“肿瘤的化学治疗”、“肿瘤科普”、“医患沟通与病人的生活质量”、“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恶性体腔积液”、“肺癌的综合治疗”、“卵巢癌的综合治疗”等讲座,使大家对肿瘤的治疗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在内科对合适的病人开展了化学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消化讲课的内容,制定了《化疗药物使用常规》,在医护人员中普及对化疗药物的认识及处理方法,确保了化疗病人的安全。另外,加强肿瘤化疗的宣传,获取病患的信任,争取病人在本地就诊治疗,以减少病人及家属到外地就诊的不便。
有一位患者,卵巢癌术后盆腔转移,并发大量恶性腹水,以前一直在银川治疗,做过7次化疗,化疗的反应较大,患者很痛苦,效果一般,且家庭负担沉重。她的丈夫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有一点医学知识,刚开始对定边县人民医院的治疗水平也不是很放心,抱着尝试的心态找到了时建明主任。时主任为其制定了一个化疗方案,病人半信半疑地住院接受了化疗,结果化疗反应比较大,当时不是太满意,但是化疗过后效果相当好,腹水全消失了,肿瘤指标全恢复到正常,家属十分高兴,再次回来就诊,并探讨下一步的治疗情况。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时主任告诉他们需要继续化疗巩固,并根据上一次化疗的反映,作出调整,对其进行康复指导,缓解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减轻精神压力。由于准备充分,化疗非常顺利,毒副作用几乎没有。患者及家属非常高兴:“谢谢您,还是苏州专家技术好!”其他的肿瘤病人听到这样的消息,也纷纷到县医院接受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为了充分发挥来自发达地区医生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时建明被聘为定边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内科副主任。恰逢医院创建“二甲”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时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全面了解医院实际情况,协助院长开展工作,依托苏州医院的资源,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管理和创“二甲”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结合医院管理年要求,时主任还直接参与科室管理,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三基”培训,使科室的医疗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时主任十分注意人才培养,每次查房都给身边的医务人员边示范边讲解,耐心细致的讲解癌症综合治疗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分析为什么要做某个检查的原因,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增强了内科的技术力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医院还成立了以院长助理时建明等三人为组长,以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质量督察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科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规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时主任以主人翁的态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建议医院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并根据医院工作实际,针对创“二甲”工作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使医院职工受益匪浅。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使医院管理进一步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建明坐在医院办公室里,回忆起在定边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老区人民的勤劳质朴,让他心存感念,老区人民缺医少药的困难,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时建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做的还不够,有机会还要再去!”是啊,正是无数像时建明一样的青年医务工作者,甘当绿叶,扶贫支医,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看到新的希望。时建明的话语是谦虚的,但却让人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用自己无私的奉献,扬起青春的风帆,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