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东 (常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灾后重建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决定江苏对口支援绵竹,中共省委书记梁保华指出:“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震后九个月(2009年2月),我入选为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医疗卫生总队的第四批队员,开始了三个月的医疗援建之旅。
记得当初得悉这一消息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尽管妻子正患头痛疾患,需接受进一步检查,但是她的一句“你去灾区吧,我能行,家里就交给我!”让我感动不已。灾区人民的召唤、领导的关怀与嘱咐,以及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使我义无反顾地踏上行程。
这是我第二次进入灾区。去年“5·12”地震后,我参加了常州市医疗救援队赴灾区转运伤员行动。当时是急救阶段,灾区的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现在,当我再次来到灾区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是悲伤逐渐淡去,生活工作秩序基本恢复,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人们住进了临时板房,一座座永久性住房拔地而起,从悲恸到坚强,这片土地上正孕育着无限的勃勃生机!而在目睹汉旺镇的废墟后,我的生命经历了强烈震撼和洗礼,地震给绵竹人民的创伤是永久的,我们的援建工作真是刻不容缓。
我们医疗大队12个人在总队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在其他大队的配合下开展了大量工作。首先,针对当地的医疗水平,在“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和能力的工作目标”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展开了绵竹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医疗能力系列培训,培训次数总计103次、培训人次2000多人。我在绵竹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测量与评估”、“髋关节表面置换”、“股骨头坏死治疗进展”等一系列讲座;在绵竹市医学会举办的《绵竹医疗卫生机构全员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授课“胸廓出口综合症”;在汉旺镇中心医院开展糖尿病专项培训中授课“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需求为核心,目的是快速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工作,我和队员们经常备课到深夜,赶制PPT,反复试讲,直到大家满意。
其次,医疗大队为适应绵竹各级医院的需求,在实践中开通了“手术专家直通车”。三个月来,我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深入绵竹各级医院开展手术演示30余台,使基层医生能够在手把手的指导下亲身感受手术过程、体会实际器械操作,提升手术技能。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真正给绵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家庭和社区康复指导是我们工作的亮点。地震后医疗资源缺乏,地震伤员大都散落于民间,很多伤员从外地转运回来以后,没有作过复诊,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康复指导,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和并发症。在总队的统一部署下,医疗大队成立了《家庭康复指导计划》小组,作为《家庭康复指导计划》小组的组织者,我带领小组成员走访了绵竹地区21个乡镇,深入家庭和板房区进行了100例次的家庭康复训练技术和方法指导,并建立了详细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档案,受到地震伤员的赞誉。
考虑到地震伤员的分布范围较广、指导小组成员人力不足的现状,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模式,在整个四川灾区率先提出并实施“地震伤员社区康复指导”,以达到有限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应用,惠及更多的地震伤员。我们以绵竹市天池乡、汉旺镇的板房密集区作为试点,在当地民政专职人员的协助下,成功实施了多起社区康复指导,社会反应热烈。
试点成功后,全面覆盖绵竹市21个乡镇社区康复指导计划随即展开,使绵竹地区2000余例地震伤员得到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和进一步治疗的指导,提高了地震伤员及家属对损伤的认识,降低了地震伤员的致残率和伤残程度,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重建家园提供了保障和关怀。4月3日,四川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伤员康复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该工作模式;中央电视台在4月13日的整点新闻及4月14日的新闻联播中,相继报道了我们的地震伤员社区康复指导工作,使我们的康复工作在整个四川灾区起到了示范作用。新华社内参、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羊城晚报、四川新闻网、常州日报、绵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前来采访。江苏省援川总指挥部、江苏省卫生厅及绵竹市政府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中共江苏省委、省卫生厅领导先后亲临总队驻地勉励慰问,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
领导的肯定、媒体的关注和面对一个个伤员的期待,使我们坚定了走遍绵竹所有21个乡镇,尽可能指导每一位伤员的决心。我体验过潮湿的板房所透出的阴冷,体验过整整走一天山路所带来的腿脚麻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绵竹三个月走的路,比我四十年走过的路还长。但是这三个月的援建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顾卫东)